时间:2023-08-18
来源:“云南校长界”微信公众号
在20年前,一个孩子没有高中学历,并不是让很多家长难以接受的事情。但是现在如果告诉你,10个初中的孩子有5个孩子要去读职校,这无疑会让很多父母感到不安和担忧。
中考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分流(‘普职分流’)一直是让家长们比较焦虑的升学问题。
5:5分“普职分流”已成常态?
对于“职普分流”,今年媒体广为传播的一个说法就是将其等同为所谓“5:5分”,即以中考为分界点,50%的学生升入高中,进而进入大学,接受普通教育;而另外50%的初中毕业后分流到职业院校,例如中专、技校。
事实上,我国的教育政策从未规定过“5:5”强制分流。这一舆论导向如果溯源,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5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普职分流”和“大体相当”的方向:“根据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我国广大青少年一般应从中学阶段开始分流”“力争在5年左右,使大多数地区的各类高中阶段的职业技术学校招生数相当于普通高中的招生数”。
90年代后,这一分流要求日趋严格,也曾在一些年份达到5∶5的“普职分流”比例,但近十年来从来没有哪个地方实现过这个分流目标。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再次重申了这一政策要求和目标,并表述为“大体平衡”,让很多人误以为是“新政”,未来要搞5∶5“普职分流”,于是不少家长产生不安。
而教育部今年公布的数据显示,高中阶段,中等职业学校2022年招生650.69万人,占高中阶段招生的40.71%。全国普职比例约为6:4。
2023年,云南省中考共603969名考生,高一计划招生人数365280人,普通高中录取率为60.48%,也就意味着大概有23.86万考生无法进入普通高中就读。以这个数据来计算,云南省“普职分流”的比例平均是6:4。(注:此数据来源非官方,仅供参考)
这个比例依然根据全国各地实际的教育情况而有所不同,比如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2023年中考报考14045人,全县统招最低控制线以上7637人,普通高中录取比例实际为54.38%。比如北京、上海近年的普职招生计划录取比约是7:3,考虑到自然流失率,最后普高的实际录取率均高于计划。
对于中考分流的事,社会各界一直有在讨论,如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他曾经公开反对中考分流,建议“取消中考,普及十年义务教育”。他的设想是,九年义务教育可以改为十年,即小学五年,初高中合并五年,推行基础教育一贯制。姚洋取消中考分流的观点,在家长中引起了很广泛的共鸣,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和人大代表梁建章等人也曾表示赞同。
去年年底,对于建议取消中考后的“普职分流”话题,《人民日报》给出了官方态度:“推动职普协调发展““将对消解职普分流带来的教育焦虑有重大作用”。教育部此前也召开过新闻发布会对其进行回应:“高中多样化发展,普职分流有其必要性”“坚持中考后‘普职分流’非常有必要”。
可以看出,中考分流、职普协调发展,不仅不会取消,反而会更加坚定地执行下去。各地的中考录取比例可能会略有差别,但教育部曾经发过通知,要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
也就是说大约一半孩子被分流去接受职业教育,会成为常态。
以前也分流,为什么现在更焦虑?
根据《2000年-2022年教育统计数据》,我们国家的高中录取率总体录取率甚至是逐年在上升的,只是近两年也略有下降。
2000 年,只有 29% 的孩子能顺利升入普通高中,21% 的孩子,都去读了职业学校。剩下的部分孩子,属于其他去向。其中相当多的一部分孩子,可能就是外出打工,或者辍学在家种地。等到十八九岁,准备嫁人、娶媳妇。2020 年,已经有 57% 的孩子可以读高中,39% 的孩子进入职业学校。
从比例上看,越来越多的孩子可以进入高中学习,但是却有越来越多的父母感觉到难以接受、压力太大。不少人都认为孩子中考的时候还太小,过早分流可能会让一部分孩子放弃自己或者觉得自己被放弃了。
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
家长们对于“普职分流”焦虑的原因,其实是跟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只有少部分人能上高中的年代,大专、职高甚至初中生只要肯干,都有一定的机会能被求职企业顺利录取。
但是在今天,用人单位的门槛已经越来越高。公务员、程序员、设计师、财务等等收入待遇相对好一些的岗位,是本科生起步。甚至现在普通本科都没啥用了,名校背景才能被算作敲门砖。
高职生的就业去向,更多的是客服专员、营业员、销售服务人员、房地产经纪人、餐饮服务生……这种待遇、工作环境、就业门槛的差距,让家长倍感压力。
职业高中自身发展水平的影响
就目前来看,职业高中本身还处在一个发展上升阶段。虽然有国家的大力扶持和发展,在许多职业高中依然存在设备设施老化,教师资源不稳定,教学水平不高等一系列的问题。
一篇对职业学校学生的专访文章中曾写到,一位模具专业的学生在学校读了两年都没见过模具,只能看到模具的图片。学校也没有什么资源可以提供,如果来了第三方考核,就挑选十个学生去工厂紧急学一个月。
而一位学校老师也承认,职业学校的教育是脱节的,一方面是设备太贵了,比普高需要投入的成本高多了。另一方面是他们“必须脱节”,因为中职教育的定位本来就不高,最前沿最先进的东西是要教大学生的。
家长对职高普遍“低看一眼”的观念
另外,进入职高学习的学生,他们是一群被考试所否定打压的人群,普遍存在着学习习惯差、自信心不强、缺乏理想等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样的观念影响着家长们对职高的普遍看法:职业高中学生素质整体偏低,孩子去了会走歪路。
所以,就目前来看,很多家长但凡可以争取到一点机会送孩子进普通高中,就不会送去职业高中。很多家长认为,去职校意味着孩子“很差”,“没出息”。职业高中升学的途径变窄了,甚至很多家长认为职业高中的未来就只有做“打工仔”这一条路可走。
他们不了解职高对口高考的政策,不了解职业高中存在的升学途径,更不愿认真考察职高对孩子人生发展的适用性,便对职高“低看一眼”。
理想的“分流”是什么样的?
如果普职分流是必然,那么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让孩子们有更多上升通道,势必也要成为刚需。
这方面的标杆国家就是德国。在德国的很多州,分流是从孩子们小学 4 年级就开始的。这些 10 岁左右的孩子,就要面对未来是接受高等教育还是接受职业教育的选择。而且综合来看,可能有 50% 以上的孩子都上不了大学。
但是德国的家长并不会太焦虑,甚至会很支持孩子的选择。根本原因是,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非常完善,孩子们会在职业学校,得到全面、正规、标准的职业教育,师资力量相当强大。
不仅如此,据一位旅居德国多年的妈妈介绍,德国实行的是双元制。孩子们可以一边在学校学文化,一边在企业接受技能培训,理论实践两手抓,毕业后有极大的概率被留在企业入职。蓝领的社会地位高、与白领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小,所以幸福感很强。这种模式,可能也是我们的未来。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推出了一系列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主要集中在三个文件里。一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二是《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三是《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三大文件对应职业教育发展不同阶段的需求,提出了相对应的改革措施,其中包括完善学科设置、招生考试制度,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升级,实施“双元制”办学,加强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措施,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多样化发展,从单纯“以就业为导向”转变为“就业与升学并重”,使“职教高考”成为高职招生的主渠道。
2022 年 5 月 1 日,新版《职业教育法》发布,首次以法律的形式确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这一演进体现了我国教育体系日益完善,开放包容融合的大教育观正在得以树立。
中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陈子季司长去年也在新闻发布会中,提到了教育部未来要主抓的 2 件事:
一方面,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应用型人才发展多样化需求,合理规划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
另一方面,最根本的是把中职教育自身办好,提升自身的质量,在普职融通上下功夫。
他说:总的来讲,就是要通过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多样化发展,形成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让每一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让每一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这句话特别触动人,这也是每个父母的心愿。
不是读书好才有出路,不是上职业学校就会被认为在混日子,每个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能力来选择自己想选择的路。
到那个时候,也许分流的意义才会真正被所有人认可。
要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普职分流”?
随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施行,职业教育法中取消了“普职分流”的提法,改成了“在义务教育阶段后的不同阶段,因地制宜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
“因地制宜”,即不“一刀切”,允许各地普职比例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差异。与此同时,许多家长也注意到“职普融通”(普通高中与职业中学学分互认、学籍互转)、“职业本科、应用型本科在职教高考中的招生计划逐年增加”等变化,看到了职业教育的希望。
中职也早已是以升学为主而非直接就业。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2020年进行过一次抽样调查,根据覆盖全国24个省份、353个县、近千所中职学校的16946份调查数据,直接就业的仅有35%,约65%的升入高等院校继续学业,而且升学的人中约1/10进入的是本科院校。在升学途径上,主要是对口单招和各种形式的直升(五年一贯制和中本贯通),还有9%的学生采取的是参加普通高考的方式。比如2023年高考报考人数最多的省份河南有131万考生,参加普通高考的报名人数大约90万,多出的约41万考生,基本都是中职学生以及专升本考生等。
根据今年3月教育部公布的数据,高等教育阶段,高等职业院校(含职业本科)2022年招生546.61万人,连续4年超过普通本科招生规模。这500多万高职学生中,超过一半是通过中职单招等方式录取的。北京、上海、江苏、山东等地广泛存在五年一贯制和中本贯通的招生与培养模式,也就是说,中职升本科的通道是一直存在的。
当然,各地具体情况有所不同,东部、中部的这类渠道更为通畅。根据北京大学的上述调查,不同地域区别比较明显,东部和中部大约60%的中职学生升入大专,7%左右升入本科,但在西部,仅有4%的学生升入本科。
总之,中职学生不能考大学是存在于家长之间较深的误解。关注教育政策的家长们都很清晰,即便孩子真的在中考失手,没能考上普通高中,依然有很多道路可以选择,例如国际教育、读“2+3”大专等。
作为家长,对孩子注定有操不完的心,读了高中愁大学,大学读完愁研究生,研究生毕业还要愁就业……
家长了解国家教育发展改革趋势的同时,不妨试着回归养育孩子的初心,我们的心愿从来不是要求孩子怎么出人头地,只希望孩子能找到自己所热爱的那条路,找到成为他自己的内驱力,助力他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既稳又远。